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化学系下半年工作计划安排,2021年3月12日下午,化学系全体教师在化学实验楼311会议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系主任韦秀华主持,主题为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是化学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系列专题教研活动之一。
首先韦秀华老师介绍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及任务要求。由于化学系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为了使讨论内容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验交流活动设置四个分会场,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每个教研组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平时成绩评定或课程建设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并形成具体的结论。

有机化学教研组针对卤代烷命名时如何选取主链进行了讨论。现行教材有不同提法,多数认为应“选择连有卤素的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但也有不少主张“与烃的命名法相似,原则上把卤烷看作是母体化合物烷烃的衍生物”。如果按照上述两种方法选取主链对某些卤烷命名时,必然会得到不同的名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现行教材对卤烷的命名,尽管在主链的选取方法上存在分岐,然而它们在将卤原子只作为取代基对待这一点上却又是完全一致的。既然如此,对卤烷的命名,完全可以从烷烃的命名原则出发,没有必要再另行规定卤原子必须包含于主链之中,这样就可以把与其它只作为支链的基团在命名时的处理方法统一起来。

分析化学教研组针对如何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活跃度进行了交流。形成了一致意见: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范围内密集交流,增加各个小组的讨论频率,有小组集体回答问题得分,小组成员里每个人的得分共同构成整个小组得分,全员参与的分值不变,有不参与回答问题同学的小组,分数打折,影响整组成绩。用这样的方法鼓励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因此促成团队意识的形成,增强整个小组的粘合度,参与课堂讨论的范围扩大。

物理化学教研组讨论了如何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年轻教师一致表示这个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没有很好的对策,有着30多年教学经验的冯国利老师给中青年教师们传授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经过热烈讨论和交流,最终大家形成共识: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每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形式都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只是引导着和组织者,每次活动的效果和参与情况必须能够量化积分,并把积分计入到平时成绩中。

分组讨论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活动效果更好,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更加努力的钻研学科知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审核/孟团结】